这就是西沙窝?那些连绵起伏的沙丘哪里去了?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果林。丰茂的玉米、金黄的小麦、郁郁葱葱的苹果园,无言地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巨变。
西沙窝位于贺兰山东麓、宁夏永宁县西部,闻名全国的引黄灌区的腹心地带,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市区只有10余公里。十几年前,这里有荒沙地8万余亩,因风沙常常由此作乱,被当地群众称为“西沙窝”。由于干旱少雨,寸草难生,风起沙飞,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。不仅如此,它还严重影响着邻近老灌区的农业生产,威胁银川市市区,成为一个心腹之患。能否变害为利?1988年,永宁县委、县政府制订了开发建设实施方案。县上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,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前去开发,县上规定:开发一亩地给开发户补助40元,十年内免除各种税收,允许继承和合法转让。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,斗风沙、战严寒,终于锁住了沙龙,在沙丘已开发2万多亩农田,建成经果林7000多亩,防护林带73条、2100亩,1997年,开发区粮食总产达530万斤,各类果品产量达140万斤,蔬菜及经济作物总产144万斤。有500多户、近1600人在开发区定居。永宁县在这里设立了5个村、17个生产队,兴办一所小学和其他辅助设施。
现在的征沙渠开发区,沟、渠、路、电设施完善,基本配套。绿树成荫,瓜果飘香,六畜兴旺,一派塞上江南的喜人景象,已完全看不到风沙肆虐的影子了。
尤其令人振奋的是,征沙渠地区一期开发面积如此之大,成效如此显著,而总投资只有400万元!在这400万元投资中,国家投资只占一半,另一半则是开发者个人投资。
永宁县委、县政府自1996年起进行更大范围的二期开发,将这一区域内剩余的6万亩沙地全部改造成良田。广夏天然物产有限公司、西部林草生态公司等3家公司相继投资开发。现在,8.9公里长的第二征沙渠和14公里长的主干路已经修通,有2.5万亩沙丘已平整为农田,植树近30万株。
站在二期开发的土地面前,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:平整过的沙地泛着绿意,田边渠畔的小树摇曳多姿,远途引来的黄河水按着人的意志静静地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。
唐代诗人韦蟾曾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贺兰山下果园城,塞北江南旧有名”。昔日的果园城,今人无缘一见。但今日的果园却是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昔日的沙丘之上!